7月5日开始,华中农业大学青马工程、校属团学组织及张之洞班55名师生,赴江西省吉安市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师生们怀着对先辈的敬意和对井冈山精神的向往,走进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小井红军医院、黄洋界景区等历史遗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三湾改编铸军魂,红色基因代代传
7月5日晚,在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的谢珍志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通过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三湾改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并实景模拟,深入了解了“三湾改编”历史背景,以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老师对于“党铸军魂”的具体讲解,在老师的带领下实景模拟了“三湾改编”的情节,将支部建立在培训班上,选举班长、宣传员、卫生员与“士兵委员会”委员等团队角色,设计了班级名称,口号,制作班旗,进行团队风采展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班分工明确,使得在规定的时间内确定了各项任务的分工并圆满完成,而“人民星火班”的班名,也镌刻着我们班对青年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的深刻理解。
“三湾改编”的情景教学学习,深刻理解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性,也更坚定了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三湾改编”团队展示环节
薪火永相传,奋进新征程
7月6日,“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实践教学活动中,开国少将赵杰之女赵进军讲述了父辈的革命历程与红色家风,包括父亲从苦难少年到开国少将的经历,以及弟弟赵建军为革命牺牲的事迹,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体会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和革命先辈的初心与担当。
赵进军首先回溯了父亲赵杰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生。1913年,赵奶奶的父亲赵杰生于河南商城一个贫苦家庭,受尽了地主家严刑拷打的赵杰早已萌生想要离开地主家,去干一番事业的想法。彼时,南方“闹红”浪潮兴起,共产党领导穷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消息传到赵杰的家乡。
1928年正月十五,刚满15岁的赵杰,在一位以“兽医”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带领下参加红军,从此踏上革命征程。1937年,他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被派往山东,参与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在之后的岁月里,赵杰的革命生涯始终伴随着奔波与危险,但他始终坚决服从党组织安排,将党的事业置于首位。革命历程中,他先后6次负伤,其中3处为贯通伤,身上留下9处伤疤——无论是打土豪时被点燃的竹子刺伤、从梯子滚落,还是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中手筋被挑、腿骨被打断,这些伤疤在他向子女讲述时,都成了冲锋陷阵的“功勋章”。
1955年,赵杰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等多项荣誉,1996年3月在北京逝世。他用一生践行了对革命的赤诚与忠诚。
红色家风的传承:“六路大军”与家国情怀
赵杰与王华的六个子女,名字中都带有“军”字,被亲切地称为“六路大军”,每一个名字都与革命历程紧密相连:赵进军因父母北上渡海进军东北而得名;大弟建军,源于父亲参与组建人民警察队伍;二弟奠军,寓意奠定新中国与装甲兵事业的基础;妹妹援军,呼应着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三弟领军,是为纪念上甘岭战役;小六凯军,则因志愿军凯旋归来而生。“从名字里,我们就知道父亲是革命军人,要随时听从党的召唤。”赵进军说,父亲常感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家”。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始终以身作则:赵杰从大字不识的放牛娃成长为能著书立说的将军,尽管受伤的手难以支撑,深夜在书桌前读书写作的身影,却成了子女最深刻的记忆;家中始终保持着爱惜粮食、艰苦朴素的家风,饭粒不能剩,衣服大的穿小了就留给小的接着穿,优良品质融入了日常点滴。
弟弟赵建军的牺牲:青春与热血的奉献
谈及大弟赵建军,赵进军难掩悲痛。1966年10月,还是高三学生的赵建军被《南方来信》感召,瞒着父母与同伴一同前往越南参加游击战。几经辗转,他们抵达越南河内中国大使馆,一番周旋后,连周总理也被这帮孩子的热忱打动,特批他们加入援越部队。
1967年1月19日,一场悲壮的战斗打响。赵建军所在的连部损伤惨重,他刚打出6发炮弹,就被敌机子母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他被追认为中共党员,追记二等功,总政治部还向援越部队发出了学习号召。
当那封一直用竹筒包裹的烈士证明代替往日书信寄回家中时,赵杰将军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第一句话便是“他立功了没有”,之后拄着拐棍呢喃:“战争年代那么多战友牺牲在我前头,现在我儿子也牺牲在了我的前头。”
赵建军在日记中写道:“我生在战火里,烈士们的鲜血浇灌着刚破土的幼芽;我长在红旗下,先辈们的汗水滋润着幸福的葵花。我学会的第一句话:毛主席万岁!”“我听到的第一个教导:没有共产党哪有咱家!听了毛主席的话,勇气比天大,誓为乾坤赤,长驱驰烈马。一心为革命,疾走阳关道。对得起先辈,对得起党,誓把鲜血洒疆场!”当奶奶捧着那封泛黄的家书,含泪念出这些文字时,在场的学员无不为这份慷慨激昂所深深打动。
赵进军的讲述,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初心与担当,以及红色家风的强大力量。这种精神将激励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进军奶奶做家风演讲
体验军民鱼水情,感受老区新变化
7月10日,团队从实践基地出发,来到坝上村的象山庵,开始了“红军的一天”的实践学习。
烽火岁月忆峥嵘,红色基因永传承。3公里的山路虽然无法让大家体会到日行50里的艰辛,却实实在在让大家感受到了山路的难行和红军战士上井冈山的不易。
谢珍志老师以“敌军围剿坝上村,需摆脱敌人追击”为背景展开实景教学,带领大家踏上山路。途中,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急行军、前线救护等项目,一边沿山路行进,一边辨认点位、搜寻军中常见草药,实地感受革命先辈在缺衣少食、敌情严峻的绝境中,凭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艰辛。汗水浸透衣衫,每一步却踏得愈发坚实,对先辈的崇敬之情也愈发深沉,最终全员抵达终点,率先完成所有任务。
“一箪食,一瓢饮,见证革命岁月;粗粮饭,野菜汤,传承奋斗基因。”为深切感悟先辈在艰苦卓绝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体会“红米饭、南瓜汤”里的奋斗精神,大家动手制作红军餐。炊事员孙晟颢主动担起主厨重任,精心烹制午餐,其他队员各司其职,洗菜、切菜、备餐具。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让参与者真切体会到当年物资匮乏的不易,以及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深刻意义。一番忙碌后,一道道承载历史记忆的“红军餐”端上简易长桌。
餐后,大家与当地农户深入交流,才得知这位爷爷是烈士后代,曾多次受邀为各类组织、学校讲述红色故事。他拿出珍藏的聘书、奖状向大家展示,回忆参加红色宣讲活动的往事,还勉励大家早日入党、勤奋学习,听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为人民与国家奉献力量。爷爷与他父亲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大家争相与爷爷合影留念。
“重走红军路”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当年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红军战士,是如何背负沉重装备与民族希望,翻越雪山、跋涉草地,完成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支撑他们的,从来不止体力,更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与“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钢铁意志。我们的疲惫,不及先辈艰辛的万分之一,却已足以让我们对那份坚韧肃然起敬。
“自制红军餐”不仅诉说着物资的极度匮乏,更彰显了革命者“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从“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里,品味到的不是清苦,而是信仰的甘甜与奋斗的充实。这顿饭远胜珍馐,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懂得了在绝境中保持斗志的力量。
“做农活、访民情”则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当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军民“鱼水情深”的由来。
“红军的一天”,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更是精神补钙的洗礼。它让我们明白,红色基因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它就藏在崎岖山路、粗粝饭食、感人故事与朴实劳动中。这次体验如明灯照亮前路,我们将带着这份厚重感悟回归日常,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走好属于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不负先烈,不负时代。
“红军的一天”于烈士家中吃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此次华中农业大学青马工程、校属团学组织及张之洞班学生赴江西省吉安市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在实地探索中深刻领会了井冈山精神,更明晰了青年肩负的责任。未来,大家将继续勤学笃行、挺膺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发有为、再立新功。
文字:杨燕志
摄像:杨燕志 赵冰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