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关键阶段,中国能建旗下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电力”)总承包建设的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洛奇、费尔干纳州奥兹150MW/300MWh两个储能项目落地。这两个项目不仅是中资海外单体电化学储能“体量标杆”,还是中南电力海外储能总承包的“首秀”,为打造中亚能源合作样板、拓展总承包国际业务版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沙淬炼,坚守中国标准
费尔干纳盆地的晨光刚漫过储能厂区,项目经理姬瑞磊已经踩着沙尘走遍了三个施工点。他手里攥着卷边的进度表,红笔在“基础承台浇筑”栏画了个圈,又俯身摸了摸刚凝固的混凝土,指尖蹭上白灰也不在意。“得再测一遍强度,后面要架电池柜,一点儿都不能马虎,我们没有‘差不多’。”他对着对讲机说完,又朝着远处的钢筋绑扎区走去。
彼时项目刚中标三个月,从图纸设计到第一方混凝土浇筑,时间紧得像拉满的弦,姬瑞磊每天的步数都超过两万步。晨光里,他在基坑边核对钢筋间距;暮色中,又在板房里和团队调整施工方案。有次气象预警提示夜间有强风,他带着团队提前两小时巡查,给脚手架加设缆风绳、固定露天建材,直到把所有风险点排查完毕,才在漫天星斗下返回板房,工装外套上还沾着风沙留下的白痕。
多方奔走,打通项目神经
就在姬瑞磊盯着基础施工时,项目常务副经理崔浩正揣着技术图纸,在塔什干的电子市场里奔波。二次通讯设备是储能电站的“神经”,可当地没有成熟的供应商,从国内运输又怕耽误工期。崔浩跑遍了市场里的十多家厂商,终于找到三家愿意试制的企业。起初,对方看着复杂的参数直摇头,他就把国内项目的运行数据摊在桌上,一点点拆解技术要求:“传输延迟不能超0.5秒,抗干扰要达到工业级4级,我们派工程师驻场指导。”为了节省往返时间,他的车里总备着面包和矿泉水,饿了就在路边停几分钟简单垫一口,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工地上的另一角,项目副经理裴文正蹲在配电房前,手里举着中国产的万用表,身边围了几个乌籍工人。“你们看这个指针,指向绿色区域就是正常电压,到了红线必须立刻断电。”裴文一边说,一边把表笔递给乌籍电工扎苏,让他亲手操作。为了让当地工人尽快掌握技术,裴文特意准备了双语笔记,把高压接线步骤画成示意图,遇到难懂的术语,就用手势比画,或者在地上画图解释。扎苏第一次独立完成接线时,裴文比他还激动,笑着拍了拍扎苏的肩膀:“下次就能教其他同事了!”

教学现场
设备进场后,工程部经理汪勋松立刻带着工人投入安装。从设备基础的二次灌浆找平,到周边防护设施的浇筑加固,每一项土建环节他都亲自把控。有次发现一处焊缝不够平整,他二话不说,接过焊工的焊枪,在作业平台上蹲了四十分钟,直到焊出笔直的焊缝才下来。下来时,腿都麻得站不稳,他却笑着说:“咱们干工程,差一毫米都不行。”
电流送暖,点亮共同未来
当2024年12月的电流第一次平稳输入乌兹别克斯坦电网时,这群年轻人站在电站旁,看着远处村落亮起的灯火,眼里满是骄傲。姬瑞磊的进度表上画满了红圈,崔浩对接的本地厂商,已经能独立生产相关设备,裴文的笔记本里,多了几十个学会技术的乌籍工人名字,汪勋松的工装袖口磨得发亮——这些具象的奋斗印记,最终汇聚成中亚大地上的光明图腾。

电流平稳输入乌兹别克斯坦电网
中南电力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这些具象的奋斗印记,最终汇聚成中亚大地上的光明图腾。这是新时代的青春叙事:用硬核技术输送光明,用真诚友谊联通世界。在共建“一带一路”的鸿篇巨制中,他们用奋斗谱写了最生动的中国篇章。(通讯员孟醒)







丨中国财经新闻在线诚信合规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