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江声浩荡 歌谣悠长——长江流域原生民歌展演”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行。此次展演邀请了长江沿线10余个省市的13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优秀民歌手现场演唱原生民歌,呈现了一场跨地域、多民族的音乐文化盛宴。
展演以“声音的地理叙事”为核心,构建起一幅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的“长江流域民歌音乐文化地图”。曲目编排深植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深度聚焦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代表性民歌样态,遴选了《黄河清哟,山俊人也好》《热美蹉》《月亮升起》等17首具有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的长江原生民歌,呈现了融合长江流域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歌声与舞步,以原生民歌唱颂“共饮一江水”的血脉相连、文化相融、命运与共,演绎从雪域高原到百川归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恢宏乐章。

《下田号子》《五更》
展演在表演方式上,既有对原生态的坚守,也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探索。让人尤为感动的是,年届九旬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山民歌的传承人陈家珍携其女同台演唱,以深厚的艺术底蕴与真挚的情感张力深深触动了现场观众的心灵。国家级非遗项目马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黄清芳亦是携女登台。薪火相传的动人场景,是民间音乐代际传承的生动写照,也是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样本。

《喇叭调》
随着主持人的引导与阐释,观众沉浸在原生民歌现场丰富表达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到当前非遗调查中民歌表达的多元形态——从民间原生传唱、舞台化演绎,到商业化改编乃至自媒体创作,深刻体会到“民歌永远是我们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永恒命题。整场展演由此实现了审美体验、知识传播与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在歌声流淌中传递出长江文脉的蓬勃生机与当代价值。
作为一次立足学术视野、呼应时代命题的音乐传播实践,此次展演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弘扬长江流域优秀的民间歌谣,系统呈现长江流域民歌的地理分布与艺术特征,生动诠释了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深厚底蕴,推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深入实施,促进优秀传统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演职人员合影
展演期间,先后召开两场相关工作会议。11月14日晚,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二级调研员张礼敏主持,召开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与民间长诗编纂体例讨论会。会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的“民间歌谣”和“民间长诗”专家组专家分别报告了在审阅各省市卷本中发现的歌谣卷、长诗卷编纂体例问题,经过研讨达成了调整体例的一致意见。
11月16日上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歌谣卷》编纂工作交流座谈会举行。各省市民协分别就当地大系编纂出版情况、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大系工作的意见建议。荣书琴在总结时表示,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中国民协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政府、社会多方联动,多方整合资源,推动大系出版工程转化推广。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歌谣卷》编纂工作交流座谈会
展演组委会组织出席嘉宾先后到江城紫砂艺术馆,湖北省博物馆,古琴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余湾开展实地考察。
此次展演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协、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民协民间音乐艺术专业委员会,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安徽、江苏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武汉音乐学院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音乐学系共同承办。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荣书琴,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高雁等嘉宾出席展演。
此次展演负责人表示,该展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民间文艺传承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歌谣里的中国》配套活动。(来源: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武汉音乐学院 通讯员周村民、周雅婷 图片来源: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杨尚志)







丨中国财经新闻在线诚信合规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