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在备受关注的院线电影《花谢花又开》拍摄间隙,总制片人、编剧兼导演熙道组织核心创作团队召开专项会议,明确要求影片的摄影、美术及外联制片等部门必须将“展现最美蔡甸”作为核心视觉任务,深刻理解“电影赋能文旅”的深层意义,立志将本片打造为国内首个真正实现电影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相互成就的标杆性作品。

电影海报
镜头书写“视觉导游”
会议伊始,导演熙道首先向团队展示了大量蔡甸区的风光素材与人文采风记录。他指出,蔡甸区发展氛围好,干部群众心齐气顺拼劲足,这为影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我们的镜头不能仅仅满足于叙事功能,它更要承担起一份‘视觉导游’的责任。”
熙道强调,要用最美的光影、最考究的构图,将蔡甸的花博汇、后官湖、九真山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拍出诗意、拍出神韵,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令观众心驰神往的旅游动力,使电影本身成为蔡甸最长、最动人的一张动态名片。
探索影旅融合新路
熙道进一步阐述了“电影赋能文旅”的宏观构想。他认为,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与文旅产业的结合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场景植入或地名提及,而应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核,将情感、故事与地域风貌进行有机的、艺术化的深度融合,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实地探访的强烈愿望。
“我们这部电影,要做的不仅是讲一个好故事,还要探索一种‘影旅融合’的新范式。”熙道表示,要通过作品让“知音文化”的感染力与蔡甸的吸引力形成“1+1>2”的效应,真正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力争成为国内“电影赋能文旅”实践的“排头兵”和“样板间”。
部门协力精准落地
这一明确的创作导向得到了剧组各部门的积极响应。摄影指导表示,将成立专门的“风光摄制组”,针对蔡甸不同时段、不同天气的光影特点进行专项拍摄,通过延时摄影、航拍等技术手段,力求捕捉到最具感染力的瞬间。副导演魏国庆提出,将在场景布置和道具细节上更加突出蔡甸地域文化特色,精心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元素,使环境本身也成为“会说话”的角色。
据了解,《花谢花又开》剧组自入驻蔡甸以来,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已给当地留下深刻印象。此次,熙道明确提出将“电影赋能文旅”提升到战略高度,不仅彰显了主创团队的社会责任感与前瞻性视野,也为影视作品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剧组正在蔡甸区多个取景地进行紧张拍摄,各部门正按照会议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工作。这部电影能否成功树立起“影旅融合”的新标杆,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令人倍感期待。(通讯员皮晓翔)







丨中国财经新闻在线诚信合规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