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国导演熙道执导的电影《花谢花又开》获得国家电影局备案许可,并将在武汉蔡甸区全程取景拍摄。该影片定于11月9日上午开机,目标直指国际A类电影节。

电影海报

这部聚焦婚姻危机与生命救赎的治愈系影片,尝试以“温暖现实主义”笔触讲述一个具有普世情感价值的故事。在熙道看来,电影的国际传播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情感共鸣”。

电影海报

瞄准国际:情感共鸣传递“普世价值”

《花谢花又开》从立项之初就确立了冲刺国际电影节的明确目标。业内消息显示,熙道团队为项目的国际化做了充分准备,在选角、摄影和音乐等方面均参照国际电影节评审标准进行配置。

影片讲述一对濒临离婚的夫妻因妻子突发重病而重新审视彼此关系,在共同对抗病魔的过程中,他们重新发现爱情的力量,最终战胜命运挑战的故事。这种“情感救赎”题材一直是国际电影节偏爱的类型。

影评人王芳分析指出:“《花谢花又开》的治愈系风格与熙道另一部作品《那山那水那人》的现实主义题材形成互补,展现了导演创作视野的多样性。”随着中国电影国际化进程加速,熙道团队将中国式情感叙事与国际化的视听语言相融合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探索着新的艺术路径。

匠心独运:“四维”融合夯实根基

熙道在电影创作中提出“四张皮”理论,即剧本、音乐、画面、制作四大要素的有机融合,这一创作哲学成为其冲击国际影坛的理论基础。对于剧本创作,熙道坚持“故事要想感动他人,必先要感动自己”。这种对情感真实性的追求,使他的作品能够跨越文化障碍,触动不同背景的观众。

电影音乐在熙道的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特别注重音乐对情绪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在《花谢花又开》这类情感题材作品中,音乐的权重远高于其他元素。

画面方面,熙道追求“音画一体”的艺术效果。新作《花谢花又开》将全程在武汉蔡甸区取景,借助蔡甸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知音文化底蕴,展现东方美学魅力。剧组将全力挖掘蔡甸最美场景,通过电影向全球观众展现其魅力。

制作是第四张“皮”,熙道团队在制作流程上秉持专业精神,对后期制作及音乐辅作都经历了百般尝试和修改,力求尽善尽美。

策略先行:影节为桥通达世界

熙道团队的国际征程并非孤例。回顾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历史,国际电影节一直是中国文艺片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旗开得胜,开拓了中国电影特别是文艺片“走出去”的一条捷径。

对于像熙道这样的综合性电影导演来说,电影节策略尤为重要。国际电影节不仅是影片被发现和购买的地方,也是作品展示的重要平台。在电影节上,内行人士和媒体是这些影片最有质量的观众群,会促进影片口碑的积累,制造影片晋级的机会。

熙道团队也深谙此道。选择合适的电影节单元至关重要。如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都是青年导演崭露头角的舞台。如贾樟柯的处女作《小武》就是在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上获得关注,从此走向欧洲。

寒梅傲雪:坚守本心静待花开

在行业面临挑战的时期,熙道团队保持着高产创作的状态令人瞩目。某知名影视公司高管感叹:“能在影视寒冬期有如此高产的导演,实属不多。”截至目前,熙道已有三部作品在国家电影局成功立项备案。这种持续创作力在当下影视环境中尤为珍贵。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熙道面对艰苦复杂的拍摄条件,克服项目投资人撤资等困难,连续成功拍摄了两部院线电影,并且如期拿到了龙标和全国公映许可证。

影视制片人李明认为:“熙道的作品兼具文学性与市场性,既能打动观众,又具备社会价值。”这一特质恰是国际电影节选片的重要考量标准。

熙道在2012年筹备首部电影时,就曾拒绝投资方追加投资的提议,坚持“好的电影不是用钱堆出来的”。这种对作品本质的坚守,使得他的创作在追求国际水准的同时,不失个人风格与艺术完整性。

据悉,随着《花谢花又开》的推进,中国治愈系电影有望在国际影坛开辟新的天地。一位电影学者评论:“真正的国际认可,来自用世界语言讲述本土故事的能力——而熙道团队正在做的,正是这样的尝试。”(通讯员欧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