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全国城市供水企业工会联席委员会年度会议在武汉召开,梁子湖应急水厂竞赛项目作为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典范案例,在项目部现场举行专题经验交流会。该项目以“技能筑基·创新赋能”为核心,通过系统化劳动竞赛推动工程建设提质增效,构建起超大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新样本。

项目现场

梁子湖应急水厂不仅是湖北省及武汉市的重点民生工程,还是国家水安全战略的重要落子。该项目总规模50万吨/日,日常运行规模20万吨/日,应急时最大供水规模达50万吨/日,采用“预氧化+沉淀气浮池+炭砂双层滤料滤池+超滤+纳滤”的国内先进工艺,其新建的47.86公里输水管道与凤凰山、光谷八路两座加压泵站,共同织就了大武昌供水“一张网”。这一布局,使武昌形成长江与梁子湖“江湖互补”的双水源格局,为570万市民提供了更稳定的供水保障,也标志着我国超大城市水源战略从“单一依赖”向“多元韧性”的跨越。

项目现场

该项目将劳动竞赛深度融入工程建设,以管网建设为核心战场,构建“六比六创”竞赛体系。6个工区、32个作业班组、1200余名参建人员全员参与,管道焊接、钢筋制安、顶管测量等6项细分竞赛内容,不仅考验着工人的技术精度,还成为培养新时代供水工匠的“熔炉”。在这里,每一条焊缝的Ⅰ级标准、每一道防腐工序的100%达标、每一次顶管轴线的±2mm偏差控制,都在诉说着“工匠精神”的落地生根。

梁子湖应急水厂的竞赛机制,打破了传统工程管理的“部门壁垒”, 从以往的“单打独斗”发展到如今的“协同作战”。竞赛领导小组编制专项方案,将评分细则与奖励标准嵌入施工全流程,形成“党政主导、工会运作、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协同模式。例如,管道焊接竞赛中,X射线检测的严格标准倒逼工人提升技能;防腐作业区,五道工序的“流程再造”让质量管控更精细;顶管测量赛场,RTK仪器的操作比拼,则推动着技术工人向“数字化”转型。这种“竞赛+工程”的深度融合,让劳动竞赛真正成为推动项目提质增效的“引擎”。

项目现场

竞赛的成效,藏在每一组数据里。管道焊接区,焊缝Ⅰ级达标率100%;防腐作业区,附着力测试达标率100%;顶管测量赛场,轴线偏差控制在±2mm以内;管网敷设已完成38公里,占全线总长的78%……这些数据不仅是工程质量的“硬指标”,还是竞赛体系科学设计的“软成果”。技术负责人表示:“竞赛不是‘为比而比’,而是通过‘理论+实操+应急’的三维评价,让工人从‘会干’到‘精干’,让工程从‘合格’到‘精品’。”

梁子湖应急水厂的智慧化转型,始于BIM技术的全面应用。该项目构建的BIM模型,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让每一根管道、每一座泵站的“数字孪生”提前呈现;通过管线系统集约化技术,钢围檩支撑装置等构配件的周转效率提升50%;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集成人员、设备、环境等6大模块,实时采集的数据让管理效率提高30%,成本降低20%。在这里,传统工程与数字技术的碰撞,催生出“泥浆多级智能分离处理系统”等创新成果,让施工泥浆实现100%循环利用,获评中国中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

项目现场

竞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还是人才的孵化器。该项目通过BIM技术应用、智能建造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培养出一批既懂工艺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工匠”。这些工人不仅能熟练操作智能全站仪、X射线检测仪等设备,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施工方案。项目累计荣获4项国家级奖项的背后,是1200余名工人从“传统匠人”向“数字工匠”的蜕变,也是供水行业技术迭代升级的生动写照。

梁子湖应急水厂的安全生产,建立在“四证合一”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与45项危大工程管控清单的“双重防线”上。该项目通过“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鼓励全员参与安全监督,累计开展764次安全检查,整改1018处隐患,整改完成率100%。应急管理体系的创新同样亮眼:防汛演练、有限空间救援演练每年不少于5次,应急救援队伍每月开展专项训练,让“零事故”从目标变为现实。

工程质量是生命线,更是竞赛的核心标尺。项目实施“样板先行”制度,100%落实样板验收与技术交底,通过“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和“三工序”(检查上道工序、保证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管理,对管道厚度、直径等关键指标进行“滴水不漏”的检测。例如,防腐作业区的五道工序,每一道都需经过严格测试;顶管测量的智能全站仪操作,要求轴线偏差不超过±2mm。这些“毫米级”的精度要求,最终转化为21个关键节点、54个一级节点的100%完成率,让梁子湖应急水厂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工程”。

职业技能竞赛颁奖

此次经验交流会上,从战略定位到竞赛体系,从技术创新到安全质量,梁子湖应急水厂以劳动竞赛为抓手,实现了工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双赢”。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这一民生工程必将为武汉城市供水安全注入更强动能,也为全国城市供水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样本”。(通讯员凌旻、谢铭辉、霍绮萱、钟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