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秋风夹着细雨,为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住院部带来了几分凉意。泌尿11号病房内,刘大红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出神。连日的病痛耗尽了他的力气,床头柜上的水杯虽然近在咫尺,他却连抬手的劲儿都没有。

图片1.png

战友探望刘大红

“大红,身子好些没?”熟悉的声音突然传来,病房门被轻轻推开。刘大红转头望去,只见陈林友慢慢走到病床前,右手背上还有没来得及撕掉的输液贴。

“你咋来了?不是还在输液吗?”刘大红低声问道。陈林友摆了摆手,语气带着不容分说的坚持:“我那点小毛病不算事,听说你病情重,说啥也得来看看。”说着,他从口袋里摸出装有1000元的信封递给刘大红,这是他从自己的住院费里匀出来的。

跟着进来的熊建春,手里也攥着信封,里面是300元现金。“这是李友生让我捎来的,他刚出院,一直惦记着你,让你买点营养品补补。”熊建春的声音有点哽咽。刘大红心里一热,他知道李友生在黄陂二中工作多年,退休费不高,平时省吃俭用,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出门总带着个玻璃杯装水喝。

几个信封里的捐款总共有18200元,是战友们在“兄弟家园群”里一天凑齐的。有人转来300元,附言“刚卖了家里种的菜,一点心意”;有人打过来500元,说“给孙子交完学费剩的,大红病重先用着”;还有人直接转了1000元,只留一句“不够再喊我”。

病床上的刘大红握着厚厚的信封,眼眶一下就湿润了。窗外的雨还在下,但这间小小的病房里,却被这份战友间的情分烘得暖暖的。刘大红的眼泪顺着眼角往下淌,流在身上的白被套上。

战友们围着病床站着,你一言我一语地劝他安心治病,有人说“家里有啥难处尽管开口”,有人说“等你好了,咱还去老地方吃饭”。没人提钱凑得有多急,也没人说自己过得紧巴,就像当年在部队里,谁有难处,大家都是这样默默搭把手。

时间回拨到43年前,1982年11月11日的横店火车站,风里还带着稻穗的香气。刘大红和李家集公社的33个伙伴,穿着崭新的绿军装,胸戴大红花,挤在绿皮火车的窗口。火车开动时,他们朝着送别的亲人挥手,声音喊得沙哑——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东北的冬天有多冷,不知道军营的训练有多苦,只知道自己要去的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是那个能学着“为人民服务”的地方。

到了沈阳军区工程兵的军营,每天天不亮,他们就听着号声起床,叠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训练时汗水湿透了军装,风一吹就结成冰碴子,可没人叫苦。有人早早起来扫地,雪没过脚踝也不停;有人把省下的津贴寄给灾区,汇款单上的落款永远是“雷锋部队战士”;有人学会了汽车驾驶、机械焊接,午休时还在琢磨技术要领,想着将来能派上用场。那时候的他们,脸上带着稚气,眼里却闪着春光,有人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奖章别在胸前,走起路来格外精神;有人加入学雷锋演讲团,跑遍军区各个连队,讲雷锋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能掀开屋顶。

图片2.png

到雷锋班取经

后来他们退役了,像散开的星星,落在辽宁、重庆、武汉各地。有人进了工厂,凭着在部队学的电焊技术,一干就是几十年;有人回了农村,用工程爆破、管道安装的技术,帮村里修水渠、建厂房;有人穿上了警服,在街头巷尾巡逻,护着一方平安;有人当了公务员,“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不管相隔多远,他们从没中断联系,谁家孩子结婚,再远也要赶回来帮忙张罗;谁家老人走了,轮流着去守夜;前阵子已故战友的儿子得了重病,他们凑了11900元送过去,转身又为刘大红发起了募捐。

李家集的战友们这么做,连黄陂祁家湾、木兰乡、孝感杨店当年一起去雷锋部队的11名战友都被打动了,特意转来5500元,说“都是雷锋部队出来的,能帮就帮”。

他们帮的不只是战友,还多次参加急难险重和公益活动。1998年长江抗洪,他们扛着沙袋往江堤上冲,浑身泡在泥水里,饿了就啃口干面包;汶川、玉树地震,他们往灾区寄钱寄物,有人还跟着志愿者队伍去了救灾现场;武汉疫情时,他们参加火神山医院建设,戴着口罩在社区门口值守,给医护人员送盒饭,帮独居老人买药,有人还被表彰为“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这些年,他们凑的捐款加起来有10多万元,送出去的新衣新被能堆成小山;家里的荣誉证书摆了一大堆:“全国‘学习强国’先进个人”“湖北省普法先进个人”“武汉市优秀人民警察”“武汉市优秀公务员”“武汉市优秀志愿者”……可他们从来没把这些挂在嘴边,聚在一起时,说得最多的还是当年在雷锋部队的日子,讲得最多的还是“咱得像雷锋那样,互相帮衬着”。

雨过天晴,病房里的阳光慢慢移到墙上,战友们要离开了,一个个都依依不舍望着刘大红,反复叮嘱“好好治疗”“按时吃药”。刘大红望着他们的背影,看着那些不复往日挺拔的脊梁,看着那些曾经乌黑的头发染上白霜,忽然想起当年在军营里,大家挤在通铺里,就着一盏电灯聊天,说“将来老了,咱们还做兄弟”。

图片3.png

参观雷锋纪念馆

43年过去了,他们真的做到了。从青春年少的兵娃子,到双鬓染白的老人,他们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把“战友”两个字,过成了“家人”;把“雷锋精神”四个字,融进了日复一日的互相扶持里。就像此刻刘大红手里的信封,装的不是钱,是43年的情分,是一群退役老兵用岁月攒下的温暖。(来源:湖北日报 通讯员朱世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