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夏日炎炎,热浪袭人,但在鄂赣边界黄石阳新县木港镇,一望无际的桑海却成为当地夏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5年前,阳新县木港镇还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边陲小镇,如今一跃成为远近闻名“桑蚕特色小镇”,蚕桑产业织出了木港镇乡村振兴的“丝路”。

“发展蚕桑产业,既改善了木港的生态环境,拓宽了村民发家致富的渠道,又成了木港镇乡村振兴主打产业,有一石多鸟的功效。”木港镇党委书记石子倩说。

桑叶托起一个产业 阳新木港镇织就乡村振兴“丝路”

桑园基地

木港镇地处幕阜山余脉,为山区丘陵地带,“七山二水一分田”。过去木港镇虽有香椿、香芋、香米等众多农业产业,但除了油茶、杉木渐成气候,其他村级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经济停滞不前。

“当时,全镇贫困发生率达17.2%,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近4个百分点。”木港镇党委书记石子倩说,“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甩掉贫困的帽子。”

经过多方调研、专家考察、大户实验,并结合蚕桑产业见效快、技术含量低的特点,从2017年初春起步,木港镇将蚕桑养殖定为该镇特色脱贫产业。

在推进脱贫产业过程中,木港镇成立了镇桑蚕养殖产业脱贫指挥部,负责全镇蚕桑产业发展指导督办,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蚕桑产业发展办公室,常驻阳新茧丝绸公司办公,确保扶贫政策落实,产业稳步向前,政企协调对接。

桑叶托起一个产业 阳新木港镇织就乡村振兴“丝路”

桑蚕养殖

木港镇以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统揽全局,将桑蚕养殖作为产业巩固脱贫成果主导产业来抓,举全镇之力、集全镇之智,深入实施“一村一法,一户一策”策略,“小桑蚕,大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

时下正是蚕茧收购季节。一大早,阳新世德家庭农场蚕农们将一篓篓蚕茧运到蚕茧收购公司,工作人员忙着称重、测级、登记、分类定价,一派忙碌景象。

桑叶托起一个产业 阳新木港镇织就乡村振兴“丝路”

蚕茧出售

头次出售2800多斤蚕茧,世德家庭农场陈世德说:“一类二类茧都是按照每斤25元被收购,比去年收购价每斤23元略涨,保护蚕农不会受疫情影响,也不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脱贫户胡宝英,按照“公司+支部+贫困户”模式,免费领取了5张蚕种。说起今年养蚕为家庭带来的收入,她喜笑颜开,信心倍增,马上第二季的蚕种又要来了,她计划再领3张蚕种。蚕农朱翠花说:“不管做什么都没有养蚕挣钱,这一季挣了8000多元。”

镇干部柯贤宋介绍,为确保桑蚕产业健康发展、脱贫户稳定增收,针对群众技术、成本把控不住的特点,木港镇党委认真谋划,严格把好种植、养蚕、收茧等关键环节,为贫困户提供“保姆式”服务,构建起“资金撬动+大户引领+技术服务+扶贫队员帮扶”的“四位一体”格局,切实提高种桑养蚕水平。

据了解,该镇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桑园2万亩,实现贫困户人均1亩桑,并新建种苗培育基地100亩。石子倩认为,在桑树成林、成本下降、技术成熟及市场向好的预期下,依托种桑养蚕,木港镇将更加纵情驰骋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通讯员吴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