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10月,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一场特别展览于武汉保元里8号拉开帷幕(展期至 2026 年1月31日),展出了失传近两千年的文化瑰宝——《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民国手稿。此次展览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的空白、再现兵学经典,还彰显着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复兴的深远意义。
展览现场
失传兵学瑰宝重见天日
据史料记载,春秋名将孙武所著兵书共有八十二篇图九卷。然而东汉末年战乱中,《汉书 ·艺文志》记载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从皇室藏书中散佚失传。此后千余年间,世人仅传阅流传有序的十三篇《孙子兵法》,对于八十二篇真迹真实面貌始终存有诸多疑问。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大批竹简,为这一谜团带来了新的线索。简牍中出现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外的佚篇内容,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大量篇章与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内容相合。历史文献、考古实证与民间藏本三重印证,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证据链,使千古兵学谜案逐渐浮出水面。
部分手稿展示:《孙武兵法》第四十篇六胜
四代人接力传承兵学珍本
《孙武兵法》手稿的重现,离不开一段跨越百年的守护传承。清末光绪年间,晋陕名人张瑞玑在赴任陕西韩城上任途中,以重金购得一批古兵书竹简,初步鉴定为《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遂视若至宝,秘不示人。民国十二年起,张瑞玑携其子张联甲共同对竹简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校勘与誊抄,用宣纸工整抄录成十三册手稿,历时数年完成,确立了今日所存《孙武兵法》手抄稿的基本面貌。
张瑞玑逝世后,张联甲独自承担起守护重任。1966 年,在那个特殊时期,张联甲为了保全《孙武兵法》手抄本,不得不将古兵书竹简送到西安药王庙内焚烧,待人走后,他从坑中抢救出刚烧至边角的一捆兵书竹简,即《孙武兵法》第三十一篇 ·九变一,从而使这一非常珍贵的竹简原物得以留存。
1972 年,第三代守护者张敬轩自父手中接过使命,继续开展校理、注释与整理研究工作,为兵书日后公开与传世奠定基础。如今,以王奇为首的第四代守护团队——成员包括张敬轩之女张山草、兵学研究者田振国等——完成了手稿的修复、校理与研究工作,并促成其顺利展出。历经四代人的心血接力,这部尘封已久的兵学珍本, 终于以全新姿态重现于世。
展览现场
从历史走向现代的永恒价值
作为一部新见世的兵学孤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自公开以来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争议与深入讨论。部分学者认同八十二篇确为孙武所著,亦有研究者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观点多元,讨论热烈。
第四代守护团队表示,学术争议正是推动研究深化的动力,团队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观点,致力于在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中促进百家争鸣。此次展览的举办,也正是为了搭建一个直面史料、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
此次展览也是“ 中华兵学守护者计划 ”的重要成果与开端,其宗旨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军事文化遗产。兵学典籍所蕴含的谋略智慧不仅属于历史,还是当今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以正合,以奇胜 ”等经典理念揭示的战争规律,至今仍被奉为圭臬;而这部兵学圣典早已蜚声世界,在美国西点军校亦被列为学员研读书目。
第四代守护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沉睡的典籍重焕生机,使古老的兵法智慧服务当代、造福未来,是守护团队不变的使命愿景。他们将继续践行“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的倡议,以实际行动守护传承中华兵学精华,助力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守护国宝,薪火相传,让兵学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通讯员欧阳志)